乡愁印记·村史村事 | 沙滩村与沙滩文化
开栏语:
村史是一个村庄的文化记忆,也是乡村发展的根脉所在;村事是一村一户的生活写照,也是一域一地的发展剪影。
追寻时代记忆,书写乡村变迁。为扎实做好新蒲新区“乡愁印记——贵州村史村事征集”主题宣教活动宣传报道工作,即日起,新蒲新区融媒体中心推出《乡愁印记·村史村事》系列报道,以全区各行政村的历史事实为前提,细述全区行政村的人文历史、乡土乡愁、特色景观、时代风貌,记录展示我区厚重丰富的乡村文化和发展成果,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。
贵州文化在黔北,黔北文化在沙滩。沙滩村因乐安江中一片四面环水的沙洲而得名,是“沙滩文化”的发源地。
沙滩村辖区面积8.8平方公里,距新蒲城区15公里、距遵义机场6公里,全村共11个村民组、1164户、4558人。在清朝中晚期的百多年间,沙滩村这个小村庄,涌现出以郑珍、莫友芝、黎庶昌为代表的百多位文人、学者、思想家、外交家。有各类专著153种,约1200万言,多方面的文化学术成就达到全国一流水平,使沙滩村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区,浙大学者称这一现象为沙滩文化。
沙滩文化代表
郑珍:晚清著名经学家、文学家、诗人,与莫友芝合著《遵义府志》被梁启超称为“天下府志第一”,被学术界誉为----“西南巨儒”。
莫友芝:晚清金石学家、版本目录学家、书法家、宋诗派重要成员,与郑珍并称“西南巨儒”。
黎庶昌:遵义沙滩人,驻日本大使、钦差大臣、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、学者。写成《西洋杂志》一书,成为清代黔北走出封闭,“睁眼看世界”第一人。黎庶昌回归故里后以“耕读至道·诗礼传家”的家国情怀写下黎氏家训传承至今。
沙滩文化是如何在沙滩村形成?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渊源。
形成时期
沙滩文化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。西汉时,犍为郡(郡治在今播州区)文学卒史舍人,贯通百家,学究天人,与司马相如、张叔同辟一代绝诣,后世推为南中文学鼻祖;牂柯名士盛览从司马相如学赋,归以授其乡人,文教始开。东汉时,毋敛人尹珍从许慎、应奉学经书、图纬,学成还乡,在今正安、道真、绥阳一带讲学,南乡始有学。南宋时期,播州领主先后有杨轸、杨粲、杨价、杨文“留意艺文”,重视文教,接纳蜀中文士入播讲学,选士入京会试,先后有冉从周等8人考取进士。诗人赵高峰有《青莲院诗集》刊刻。元初,杨汉英执播,文武兼备,著有《明哲要览》90卷、《桃溪内外集》64卷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),播州杨氏土司被朝廷大军剿灭,黎氏家族于次年迁到遵义沙滩居住。由于平播彻底摧毁了封建领主制,遵义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。特别是到清康熙年间(1662—1722)出现了重学倾向,到雍正五年(1727),遵义由四川划归贵州。虽然四川较贵州文化发达,经济繁荣,但在四川,遵义属于边远地区,未被纳入治理重点。而划入贵州后,由于遵义较贵州其他地区开发较早,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遵义成为贵州的重要经济支柱。富庶的经济使遵义在文化上较其他地区发达,“省试举四十八人,郡获者四分之一”。这为“沙滩文化”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孕育期
明万历二十九年(1601)至清乾隆中叶,黎氏迁沙滩定居后,耕读传承,不废诗礼,重视人才培养。黎朝邦开办黎氏家塾,要求子孙后代耕而丰衣足食,学而不求做官,在于增知识、修品行,涵养乡风以固根本。黎氏后人严守黎朝邦遗训,在沙滩形成了男耕女织、人人读书、热爱学习的浓郁风气。历经数十年孕育,终于在乾隆中叶有人才涌现,黎朝邦是“沙滩文化”的启蒙者。
清乾隆中叶至嘉庆后期,黎正训为廪贡生,黎正馨应试中举人。黎安理乡试中举人,从教40年,撰成《四书蒙讲》作授徒讲义,追随请业者日众。黎安理著有《锄经堂诗文集》《梦余笔谈》《长山公自书年谱》《论语口义》等著作,标志“沙滩文化”开始萌芽。
发展期
清嘉庆后期至道光中期,黎恂、黎恺先后中举,成进士,或从政,或任教,一边读书治学,一边琢育人才,培养乡里和家族子弟。他们各有诗集和学术论著问世,被人们誉为“黎氏双璧”。这一时期,黎安理的门生如王青莲、王廷葵等也崭露头角。加之郑、莫二氏迁居沙滩附近,黎恂、杨开秀先后执教禹门寺振宗堂,培养了黎兆勋、郑珍、莫友芝、黎兆铨、黎庶焘、黎庶蕃、黎庶昌等一批名士。这时期的“沙滩文化”已是干壮枝繁,逐渐走向鼎盛。
辉煌期
清道光中叶至同治前期,黎恂、杨开秀培育的人才如黎兆勋、郑珍、莫友芝等崛起。30余岁的郑、莫便写出被梁启超评价为“或谓为府志第一”的道光《遵义府志》,接着推出农艺学、文字学、经学、金石目录学等多部著作,并在诗文和书画创作方面硕果累累,达到全国领先水平,震惊学界与诗坛。
升华期
清同治、光绪之际,一批文士继起,如莫庭芝、郑知同、黎兆祺、黎兆铨、黎庶焘、黎庶蕃、黎庶昌、莫祥芝,以及稍晚一辈的黎汝谦、黎尹融等。他们或潜心治学,或清正地当官尽职,或出使异邦、开阔视野。他们广泛吸取西洋与东瀛文化的精华,也使三家文化传布海外。自此,“沙滩文化”注入了西方文化的因子,成为黔中西学东渐的先声,从而升华到崭新阶段。
传承期
清末民国初,随着黎庶昌、黎汝谦等老一代文人逝世,沙滩文林略显沉寂,但也不乏名人文士。黎尹融之子黎渊、黎迈留学日本,黎渊取得早稻田大学法学博士学位,回国后创办北洋法政专门学堂(中国政法大学前身)并任监督(校长),后任国会参政员、总统府秘书 ;黎迈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兵工科,毕业后回国任职于四川兵工厂、北洋政府财务部,留有《工隐庐诗钞》等著述。黎汝怀的门生兼女婿杨兆麟,中殿试一甲第三名,人称“杨探花”,留学日本并获法学博士学位,曾任《续遵义府志》总纂,应邀赴广州任孙中山非常国会参议员,著有《守拙斋集》。黎梓(号丹雘)曾出任陕西高等法院书记、推事,汉中审判厅推事,后以授徒终老,著有《助归草堂诗钞》。
清光绪后,郑、莫两家后人迁离沙滩,唯有黎世后裔世守故庐,生息繁衍。他们坚守耕读传统,劳作之余,不废吟咏。其子弟走出家园,外出谋生,开拓事业,各有成就。其中,有著名诗人黎焕颐,高级工程师黎国华、黎煌,农艺师黎培柽,遵义师院教授黎铎夫妇等。
在沙滩文化的熏陶下,沙滩村近年来走出大学本科毕业生162名,其中清华大学1名,北京大学1名。